《江城非遗坊》| 回望2022年—非遗绽放迷人光彩
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守正创新
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
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连接
武汉非遗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
本期《江城非遗坊》特别节目
我们一起回望2022年武汉非遗不平凡的一年
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非遗生命力,在保护与发展中焕发非遗光彩。回眸2022年,这是中华民族逐梦新征程的一年,也是武汉非遗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的一年。这一年,武汉非遗在众多大事件中都留下了印迹。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武汉非遗传承人纷纷用真情和绝艺创作出各式作品,用手中绝活讴歌建党辉煌历程、描绘人民美好生活,用非遗技艺诠释红色记忆、弘扬爱国精神,以匠心致初心,以初心致未来。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非遗唱响新征程”——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非遗作品展在线上推出。首期《用非遗传递党的声音》,精选汉绣、漆艺、版画、剪纸等极富地方特色的非遗作品9件(组),这些作品寓意深刻,构思巧妙,大气豪迈,荆楚特色浓郁。
2022年年初,北京冬奥的圣火,点燃了每个人的热情。当非遗遇上冬奥,文化的纽带联结起了中国与世界。
武汉非遗通过一场主题为“HELLO武汉”的线上展示活动,带领来自世界各国的媒体朋友们“云游”武汉,领略灵秀湖北的文化和魅力。传承千载的汉绣,瑰奇的“黄鹤楼传说”,老通城豆皮、蔡林记热干面、四季美汤包等非遗老字号,以及清蒸武昌鱼等十大楚菜名菜纷纷亮相,以非遗文化和民俗传统为语言,讲好武汉故事、冬奥故事、中国故事,展现武汉这座历史名城的独特魅力。
2022年8月25日至29日,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举行。汉绣、剪纸、泥塑、湖北小曲等四个非遗项目代表武汉参展,展示了武汉非遗在连接现代生活、服务国家战略中绽放的迷人光彩和强大动能。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湖北非遗产品优惠展销季暨首届非遗时装秀活动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特色食品、手工制茶、传统酿造、挑补织绣、手工工艺、传统医药六个类别设22个特装展位,全方位展示了湖北省非遗产品融入人民生活,非遗企业助力乡村振兴、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最新成果。同时,遴选了80个市场反响好、地域特色浓的非遗项目相关企业,配合六个特装展示区,以贴近生活的产品,现场开展展销售卖活动。
围绕“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的主题,武汉市、区文旅部门在文化遗产日期间,先后组织开展了非遗精品展、非遗美食节、非遗购物节、非遗进景区进社区、非遗展演等50多项系列宣传展示活动,传承人们秉持着非遗保护新理念,将非遗带到普通市民身边,让“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2022年6月11日,81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湖北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当选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成为继古琴名家丁承运、着名杂技表演艺术家夏菊花、京剧名家朱世慧之后,第四位获此殊荣的湖北人。
湖北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何祚欢:凡是有愿意来听我讲的,不遗余力,来讲,凡是有愿意来搞节目的,不遗余力,来说,我们是在做中华文化的一件大事,累一点,苦一点,但是还有希望。
得江湖滋润,引四方人才,武汉这座戏曲文化繁荣的“戏码头”,好戏不断,多项文艺作品斩获国家级大奖。凭借在京剧《母亲》中扮演革命母亲葛健豪一角,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刘子微斩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
武汉说唱团演员、湖北小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姚俐玲,凭借湖北小曲《党员》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
在第八届中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上,由武汉人艺演员参演的木偶剧《春江花月夜》《太白醉书》《梁祝》斩获“两金两银”的好成绩。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身体力行地展现着“传承有力量”;基层非遗工作者、专家学者则努力实践着“保护有温度”。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武汉市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守华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持续为武汉非遗保护提供智慧力量。
2022年,回望武汉非遗发展的这十年,武汉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取得显着成效,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绽放迷人光彩。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调研员 王建军:这十年是武汉非遗保护高水平、快速、稳定发展的十年,这十年来武汉非遗保护的体制、机制得到了巩固、确立,非遗保护的基础性条件得到了优化、完善,武汉非遗为武汉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文化条件,而且也为以后十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十年来,武汉不断建立、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截至2022年6月,武汉市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5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级72项;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30人,其中国家级18人、省级102人;拥有各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拥有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4个。
十年来,武汉非遗保护中涌现了一系列文化品牌,已形成了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琴台音乐节古琴版块、中国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等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非遗品牌活动;相继建成武汉江欣苑高龙城国家非遗传承园、中国汉绣圈传承基地;打造“多维度”互动体验,通过非遗美食节、非遗赶集会、非遗展演,非遗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进企业等不同形式,倡导非遗融入生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庄桂成:非遗保护,一方面我们要保护它,给它“输血”,也要让它走向市场,要具有自我的“造血”功能,使它能够自身得到发展,第二个我觉得要走向生活,走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让广大的市民、老百姓能够地自发地去热爱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
一个个坚守初心、传承匠心的身影,是文化薪火相传的承载者和传递者,一批批非遗项目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性资源,正在成为推动武汉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