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物质短缺的记忆早已翻篇,我国消费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与全国消费市场同步,我市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显着增强,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深入推进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提升国家商贸中心和内陆对外开放高地,适度扩大总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促进消费升级,商务发展稳中向好。从传统消费转向新型消费驱动,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驱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为建设国家商贸中心奠定基础。
一、消费品市场规模快速稳步扩大
1.国内贸易取得新进展,消费品市场再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商贸流通规模持续增大,201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96.30亿元,总量位居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6位。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市社零额仅有15.71亿元,历经27年发展,至2005年社零额总量规模超1000亿元,达到1128.64亿元之后,总量规模提速上台阶。2005年—2009年历时四年超2000亿元,达2164.09亿元;至2011年两年超3000亿元,达到3031.79亿元;至2014年三年超4000亿元,达到4573.54亿元;至2015年仅一年超5000亿元,达到5102.24亿元;至2017年两年超6000亿元,达到6196.30亿元。如果以1000亿元为一个台阶,第一个千亿台阶用时27年,而2005年—2017年仅仅12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连续跨越五个台阶,平均不足两年半就跨越一个台阶。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5%,比改革开放前的1952—1978年年均增长5.3%高11.2个百分点。
2.企业销售规模扩张,亿元企业翻番。1998年,全市大中型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491.66亿元,超亿元的批零业企业36家,其中,超10亿元仅6家。2007年,限额以上批零业企业实现销售额2597.46亿元,超亿元的批零业企业为220家,其中,超10亿元32家,超百亿元3家。2017年,限额以上批零业企业销售额为11824.37亿元,年销售额超千亿元的企业1家,为中石化华中分公司,其销售额超过1600亿元;100—1000亿元企业21家,其中,九州通医药集团、中石化湖北分公司、东风雪铁龙汽车销售公司等3家批发业企业销售额超过500亿元,武汉京东、武商集团、中百集团等3家零售业企业销售额超过300亿元;10—100亿元企业98家;1—10亿元企业691家。2017年亿元以上企业实现销售额11612.29亿元,占全市销售额50.9%,是2007年亿元企业销售额的4.7倍,亿元企业由2007年220家,增加到811家,增加了2.7倍。
二、消费业态多样化,应对多层次消费需求
1.传统零售业态与无店铺、网上销售等新业态共争共存。传统零售业态店铺历经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后趋于平稳增长。与2012年比较,2017年限额以上有店铺零售业企业775家,实现销售额3087.47亿元,企业数比2012年增加了77家,销售额年均增长7.3%,较为平稳。专业专卖店、百货店、大型超市等三类形态店铺仍是传统零售业态主力,其销售额占有店铺零售业销售比重约98%,2017年实现销售额分别为1814.70亿元、645.99亿元和544.09亿元,与2012年比较,年均分别增长7.4%、7.8%和4.8%,大型超市销售额及增速略低于前两类形态。
互联网的运用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促进了无店铺零售业、互联网零售业近年来大幅增长与扩张。限上互联网零售企业由2012年3家发展至2017年19家,销售额则由2012年30.76亿元增至2017年403.39亿元,年均增长达到67.3%。
2.商业综合体发展方兴未艾,体验式消费独树一帜。近年来,城市商业综合体经营模式在国内商业市场迅速兴起,它是以区域为中心、以购物中心为主导,融合了商业零售、餐饮、休闲养生、娱乐、文化、教育等多项城市主要功能活动,面向各类生活消费人群、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大型建筑综合体。商业综合体作为集购物、美食、娱乐等多种体验式消费为一体的新兴商业模式,已在我市遍地开花,发展势头迅猛。据统计,2014年我市运营已达规模的商业综合体有25家,入驻经营商户2690个,实现销售额(营业额)49.25亿元。各行业中,零售业商户1819个、餐饮业商户597个、服务业商户274个;其销售额(营业额)分别为30.32亿元、13.27亿元、5.66亿元。2017年全市拥有商业综合体54家,比2014年增加29家,入驻经营商户7805个,实现销售额(营业额)180.59亿元,吸纳就业人员6.62万人,营业面积达291.86万平方米,配备总车位4.94万个,平均每个商业综合体配备车位容量在900个以上。各行业中,零售业、餐饮业和服务业商户数分别为4333个、2442个和1030个,分别占商户总数的55.5%、31.3%、13.2%,零售业商户占比超过一半;零售业吸纳就业人员3.41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51.4%,实现销售额104.47亿元,占商业综合体整体销售额(营业额)的57.8%,营业面积157.68万平方米,占总营业面积的54.0%。
3.商品交易市场焕发新的活力。1978年我市恢复商品交易市场以来,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显示出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一是汉正街转型升级换新颜。配合中山大道及老旧城区改建工程,昔日老、旧汉正街小商品批发市场经过全面整治、彻底改造后焕发新姿。汉正街第一大道、汉正街中心商城、汉正街名品服饰广场、多福商城、汉正广场等已陆续建成投入运营,建设中的汉正街金融岛、云尚武汉国际时尚中心将进一步提升汉正街商业业态,新的汉正街将成为集休闲旅游、电子商务、贸易流通、文化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世界级滨水商贸旅游区。二是汉口北新的市场集群已形成。2005年起,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陆续建成鞋业、小商品、皮具箱包、酒店用品、五金机电、服装、家纺、日化用品、儿童用品、汽车等专业批发市场,汉口北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综合性批发市场集群。截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38个,其中,消费品市场491个。全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46个,摊位数2.96万个,营业面积236.83万平方米,总成交额797.83亿元。其中琴台钢材市场成交额超100亿元,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成交额超200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已成为我市商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消费结构升级亮点缤纷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商品向更多服务消费转变。通讯器材、汽车、居住相关商品、文化用品等品质升级类商品销售旺盛,大众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1.产品升级带来相关类商品销售向好。从市场销售的商品品类看,结构升级趋势明显。2013—2017年,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大商品类别:一是伴随互联网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加快了更新换代的步伐,带来计算机及配套产品、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高速增长,年均增长高达88.1%和44.4%,高于同期限上批零业零售额增幅75.8和32.1个百分点,在各类商品零售额增幅中位列前两位。二是伴随二孩政策放开以及居民更注重养生、生活品质提高等因素,带动了与之相关联的妇婴商品、文化娱乐类、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013—2017年限上单位儿童玩具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36.8%,照相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0.3%,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0.7%。三是居民居住及其相关商品消费增长。2013—2017年,限额以上单位家具类和家电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分别为23.3%和16.3%。四是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越来越多进入普通家庭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绿色、环保、节能型汽车成为市场销售的亮点。2013—2017年,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零售额年均增长14.3%。
2.旅游娱乐助推消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性消费已不能满足大众需求,人们对服务性消费需求不断提升。美容健身、电影娱乐、民宿休闲、农家乐、大众餐饮等服务消费亮点纷呈,特别是旅游消费持续升温,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各类定制旅游不断涌现。据武汉市旅游委统计,2017年我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81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国际旅游收入16.93亿美元,增长11.7%;接待游客人数25964万人次,增长11.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50.31万人次,增长11.3%。旅游也带动住宿和餐饮业优化发展,2017年我市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比上年分别增长14.2%和14.9%,特别是住宿业增长为2013年以来最高(2013年至2017年住宿业营业额分别增长9.1%、4.5%、10.0%、12.6%、14.2%)。
四、商业网点呈差异化分布,消费环境持续改善
合理布局开发建设商业网点,不断改善提升消费环境,为居民提供绿色、安全的消费品,既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1.注册类型多样化,民营经济挑大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商业注册类型由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发展为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股份制、联营、有限责任、私营、港澳台投资、外商投资、个体等多种经济类型并存发展。1978年我市商业机构仅有6946个,从业人员8.68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商业机构2551个,从业人员5.43万人;集体所有制商业机构4077个,从业人员3.21万人;个体有证商业318个,从业人员371人。据市工商局统计,2017年末全市注册的批发和零售业企业13.15万户,是1978年的19.8倍,年均增长约8%。其中,内资企业0.86万户、外资企业0.17万户、私营企业12.12万户。2017年末有证批零业个体工商户41.36万户,是1978年的1300倍。据统计,2017年批发和零售业中民营经济企业实现销售额13453.55亿元,占全市批零业销售额比重59.0%;住宿和餐饮业民营经济企业实现营业额901.65亿元,占全市住餐业营业额比重89.8%,民营经济已占据行业发展主导地位。
2.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提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消费品质量标准、市场监管以及消费者保护等问题十分重视,国家有关部门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和规划,对于提振消费者信心以扩大内需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商务部门全面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大力打击侵权假冒;落实商务信用红黑名单制度,推进商务诚信体系建设;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理念,全面履行综治平安建设责任,全面优化消费环境,进一步满足了消费需求,提升了消费体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在中高端消费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激发消费活力,优化消费环境,扩大高端消费,推动消费升级,使我市消费品市场在结构持续优化的基础上保持规模稳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