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1月24日讯(记者吴秋娜 通讯员何晶)历时四个多月,1月24日下午,2021“烽火杯”武汉城市圈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在武汉会议中心举办颁奖仪式,27件作品,经过层层选拔,从全国900多名选手组成的314支队伍参赛中脱颖而出,分别斩获职业赛道和高校赛道一二三等奖,另有36支队伍获得优秀奖。
抓数字经济新“基”遇,武汉城市圈9城共创智慧新动能
近年来,数字经济带给城市“换道超车”的新机遇。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是数据流通的重要路径之一,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保障社会民生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提升政府管理理念、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以武汉为圆心,覆盖周边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8个城市的武汉城市圈,如何在扩大数据开放共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握指成拳、释放合力?在九城“下好一盘棋、画好同心圆、唱好大合唱”的共识下,武汉城市圈9城政数局共同谋划了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推动武汉城市圈协同发展,共建数据应用场景、共建智慧城市。
应用创新层出不穷,参赛选手各显神通
大赛历时四个月,经初赛评审,评选出25支职业赛道团队和49支高校赛道团队进入决赛。2022年1月4日至1月6日,来自高校和政府部门的10位大数据领域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了打分,最终评选出27件获奖作品闯入前三甲。
从获奖作品来看,围绕数字经济、智慧应急、智慧民生、城市治理、文化教育、数字乡村六大赛题方向涌现出一批紧扣民生热点、社会需求的数据应用。作品一方面充分运用数据帮助政府发掘潜在社会问题,为突破和消解传统社会治理困境、提升社会治理的效率与质量、提高民生服务的群众满意度提供了新的支持;另一方面提供线上生活、绿色出行、智慧旅游等便利化解决方案和工具,让市民生活更具幸福感。
大赛评委、武汉大学何炎祥教授表示,大赛选手紧扣大赛主题,针对用户需求分析、应用场景描述、数据利用情况、社会经济价值等多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路演答辩,而且加了很多典型案例和鲜活视频元素,更加突出智慧武汉本地特色,让评委身临其境,更直观感受作品。
湖北省应急管理厅网信办黄洋主任介绍,参赛团队整体素质高、思路清晰、选题涵盖多方面,精准抓住现实生活中的难点、痛点,让场景应用具有一定的落地价值,充分利用公共数据开放,让海量的数据汇总形成了新的业务形态和生态。
黄冈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王志雄总工程师称,本次大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高校作品,处处体现了大学生紧跟时代,发挥自己专业知识为城乡建设贡献力量,与大数据企业的实时互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市场对于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侧重,企业依托大赛实战助力高校人才培养,共同打通大数据人才的供需渠道。
今年1月20日,复旦大学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2021全国政府数据开放指数,武汉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5名,较去年提升了1名,创历史最好成绩。
城市大数据团队,让出租车走出节能减排绿色路线
依托武汉城市大脑数据开放赋能,为出租车出行计算出绿色最优路线,实现节能减排。城市大数据团队的作品《绿色出行助手——车辆微观CO2排放和能耗估算模型》,围绕精准打造低碳社会,摘得高校赛道一等奖。
团队成员刘琪是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环境专业2020级博士,他介绍,团队4位成员均是该专业的博士。他表示目前现有导航系统从时间、距离、少红绿灯等角度推荐路线,缺少从低碳节能角度的路线推荐。团队耗时一年,通过武汉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天气降雨数据、天气预报数据、碳排放数据、GPS与能耗数据等统筹分析,为出租车出行计算出绿色最优路线,从而实现节能减排。“武汉的出租车,如果采用绿色出行,一天可比自由行驶下减少碳排放约54吨”。
鄂州智慧社区平台,以“新”换“心”、以“智”惠民
党员管理信息、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孕前优生检查、就业服务等,一个社区平台打通13个在用信息化系统,用户登录后点击各业务系统快速跳转,减时限、减材料、减跑动,帮助基层工作人员提高办事效率。这些智慧社区应用场景已经在湖北省鄂州市变为现实。
职业赛道3等奖《城市治理:智慧社区》,参赛团队成员来自鄂州市城市大脑建设运营有限公司。
团队负责人介绍,智慧社区平台立足社区实际需求,通过利用民生生活数据、社区活动数据、居民公益活动数据等,结合鄂州“双吹哨、双报到、双认领、双考核”、“公益积分”等特色机制,创新打造社区1+3+X体系架构,实现管理能效提升、服务惠民高效,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化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智慧社区已经在鄂州菜园头等社区试点,省市领导先后多次来现场调研考察,对工作成效表示认可和高度评价。
大学生关注水源地农村人居环境 乡村振兴迎来青春力量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黄冈师范学院“绿水仙踪”水环境改善服务小队,本次参赛作品《基于改善大别山水环境的农户垃圾堆放行为研究》,聚焦提升水源地农村人居环境,获得高校赛道三等奖,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团队成员杨乐源来自黄冈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他和其他三位团队成员,在户外实践中发现,当地很多农民直接将各种垃圾扔到河流中,包括塑料袋、厨房垃圾,甚至是农药空瓶。“绿水仙踪”水环境改善服务小队的成员,选择黄冈境内巴河上游源头的坎下湾与冷水沟小流域,深入水源地调研,对水质的采样观测,利用了城市圈数据开放平台上的水文资料大数据、水源地水质数据等,结合与农户的专门访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改进水源地垃圾堆放的行为和方式。
“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坎下湾与冷水沟两个调研地地处大别山深处,没有直通车,成员们全靠徒步行走,翻山越岭爬坡渡河。杨乐源称,参与本次大赛,让自己和同学们走出象牙塔,接触到最真实的社会,结合新的环境和时代大势,结合专业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